阴茎癌

阴茎癌(careinomaofthepenis)在北美和欧洲较为少见,但在亚、非、拉等许多国家曾为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阴茎癌的发病日趋减少。

病因

阴茎癌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病人。犹太民族新生男婴于出生数天后行包皮环切术,几乎无阴茎癌发生。伊斯兰男性教徒在幼年即行包皮环切术,患阴茎癌者亦极少见。因此,阴茎癌被认为是包皮垢及炎症长期刺激所致。此外,一些恶性倾向的病变,如阴茎皮角.阴茎黏膜白斑、巨大尖锐湿疣等,亦可恶变发展为阴茎癌。目前认为,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及吸烟可能是阴茎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危险因素有阴茎损伤、紫外线照射、干燥性龟头炎等。

病理

绝大多数是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少见。凯拉增殖性红斑(Queyatserythroplasia)是原位癌。阴茎癌分为乳头型和结节型两种。癌从阴茎头或包皮内板发生。乳头型癌较常见,以向外生长为主,可穿破包皮,癌肿高低不平,常伴溃疡,有奇臭脓样分泌物,最后呈典型的菜花样,瘤体虽大,但可活动。结节型癌亦称浸润型癌,呈结节状,质较硬,亦可有溃疡,瘤体不大,向深部浸润可深入海绵体。由于尿道海绵体周围白膜坚韧,除晚期病人外,阴茎癌很少浸润至尿道引起排尿困难。阴茎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可转移至腹股沟、股部及髂淋巴结等处。还可经血行扩散转移至肺、肝、骨、脑等,但较罕见。

临床表现

发病多见于40-60岁有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病人。肿瘤始于阴茎头、冠状沟或包皮内板。因在包皮内生长,且常常由小的病变逐渐侵犯至阴茎头部、体部和海绵体,早期不易发现。若包皮上翻暴露阴茎头部.早期可见到类丘疹、疣状红斑或经久不愈溃疡等病变。若包茎或包皮过紧不能显露阴茎头部,病人感觉包皮内刺痒灼痛或触及包皮内硬块,并有血性分泌物或脓液自包皮口流出。随着病变发展.疼痛加剧,肿瘤突出包皮口或穿破包皮,晚期呈菜花样(图53-5),表面坏死形成溃疡.渗出物恶臭。肿瘤继续发展可侵犯全部阴茎和尿道海绵体.可以造成尿潴留或尿瘘。体检时常可触及双侧腹股沟质地较硬、肿大的淋巴结。晚期肿瘤病人除腹股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外,远处转移可达肺、肝和骨。

诊断

阴茎癌诊断不困难,但延误诊断较为常见。病人就医往往较晚,原因有尴尬、恐惧、无知以及本身的忽视等;医生在诊疗初期亦会有延误。40岁以上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发生阴茎头部肿物或包皮阴茎头炎、慢性溃疡、湿疹等经久不愈,有恶臭分泌物者,应高度怀疑阴茎癌.与肿瘤不易鉴别时需作活组织检查。肿瘤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地常较硬.无压痛.较固定;感染所致常有触痛,不能鉴别时需行淋巴结活检。超声、CT和MRI等检查有助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发现腹股沟、盆腔以及更远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

治疗

肿瘤较小局限在包皮者,可仅行包皮环切术。瘤体较大一般需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至少在癌肿緣近侧2cm以上切断阴基;如残留阴茎较短影响站立排尿,可将阴茎全切除,尿道移位于会阴部。有淋巴结转移者应在原发病灶切除术后2-6周,感染控制后行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激光治疗适合于表浅小肿瘤及原位癌的治疗。年轻病人小而表浅的病变,有主张先行放射治疗,如失败再行手术。对大的浸润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大剂量照射有可能引起尿道痿、狭窄等。化学治疗用博来霉素(BLM)、顺铂(DDPD).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等。对阴茎癌有一定疗效,但单纯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常用于配合手术和放射治疗。

预防

有包茎及包皮过长且反复感染的病人应及早行包皮环切术,特别是男性儿童。包皮过长易上翻暴露阴茎头者,应经常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对癌前病变应给予适当治疗并密切随诊。其他的措施包括避免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紫外线暴露以及控制吸烟。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okintake.net/gtybyssm/8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