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听八百年历史五千里河山穿越,楚国

“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骄傲的宣告自己的身份——伟大的火神祝融的后裔商初,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楚人不得不奔走南迁直至到达湖北丹阳荆山一带而此地最不起眼的荆条“楚”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八百年的国号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楚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大地

漆木虎座鸟架鼓战国中晚期(距今约年)

双凤连双身龙形佩战国中晚期(距今约年)

铜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年)

千百年来,楚辞的浪漫优雅

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

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

早已溶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那么,楚文化有哪些正能量?

时至今日,它又有哪些影响?

中原国学讲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刘玉堂

为您讲述楚国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

主讲嘉宾:刘玉堂(年中原国学讲坛讲座现场)

主讲人:刘玉堂

主题:《楚文化的正能量》

时间:年5月19日

地点: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

时长:1小时20分钟

主讲人简介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长江大学特聘教授、楚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楚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年兼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类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主编并任主笔的《世纪楚学》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荆楚文化志》(合著,系《中华文化通志》之一)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主编《长江文明之旅》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任学术顾问和主讲嘉宾的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什么是“楚文化”?什么是“正能量”?楚文化,概括地说就是公元前11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末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诸侯大国——楚国,人民创造、传承并发展的文化。大家知道,公元前11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末刚好是年的历史,所以我们也说八百年历史,五千里河山。什么是正能量?所谓正能量,就是能够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一种精神的力量。那么楚文化有哪些正能量呢?以下六个方面: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虎纹铜钺商代晚期,公元前12~前11世纪

通长34.3厘米,刃宽23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青铜觚壶西周或春秋(公元前~前年)

高37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5厘米

新宁县文物管理局藏

"筚路蓝缕"是一个成语。

“筚路”,非常简陋的车子,“蓝缕”就是破衣服。破车子和破衣服能构成一个成语,它说明什么呢?说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要永不言败。

这个成语自楚人说出来后,它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那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两位楚国上层政治家在楚国生死存亡时分别说出了“筚路蓝缕”这段话。

第一次,在楚国内忧外困,生死存亡之际,有一位叫子革的人站出来这么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他说,现在的条件你们觉得艰苦,没信心,但你们想过没有,想当年我们楚国第一位王熊绎受周天子分封时,那条件比现在艰苦多少倍!他作为王,没有一个像样的车子和衣服,乘坐砍柴的独轮车,穿着破衣烂衫。尽管如此,他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带领楚国臣民发愤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这一席话满朝震惊,楚国最高统治者当时也从这句话中领悟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要永不言败、奋勇向前。这就是“筚路蓝缕”出现的语境。自它提出后,楚人就践行“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最突出的证据就是楚国的版图由小变大,综合国力由弱变强。

↑战国形势图

从版图面积来看由小变大,楚国小到什么地步呢?楚国受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它的版图才五十里。

文献记载:“子男之田五十里。”公、侯、伯、子、男,这是子爵和男爵之间的爵位。而它的面积只有五十里,这个五十里可能是指周长。作为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只有五十里,太小了!大家想一下,现在乡镇下面的一个村可能有的也不止五十里,但楚人就是凭着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出现了楚地一千里。又经过两三百年发展,扩大到五千里。

文献是这样记载:“楚国,天下之大国也,楚王,天下之贤王也。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什么意思?说楚国的版图面积已经有五千里,它有一百万步兵,一万骑兵,一千辆重型装甲车,它的军粮即使不再生产也可以足足吃上十年而高枕无忧。尤其是版图面积,从五十里到五千里不是翻两番的问题,真正一百倍。

楚人将版图从五十里到五千,过程分三个时期:

第一,楚文化也是楚国的核心时期。从地理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叫核心区。那么楚国的核心区包括当今豫南、鄂北,就是河南的淅川、湖北的丹江口这一带。这是最早楚国的丹阳所在,楚国第一个都城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丹水之阳北边是淅水,“淅川”的“淅”。所以在淅川发现了楚国的高等级的贵族墓葬,那是很正常的,这是最早楚文化发生的起点。

第二,以这个起点向周围扩散,包括鄂西北山地和整个江汉平原,乃至湖北省的全部,这是楚文化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楚国出现了大于核心区的中心区。它包括湖北省的全部、湖南省的全部、河南省的南部、江西省的北部、安徽省的西部、重庆市的东部。这个中心区是楚国相对固定的版图。我们所说历史上的楚国,往往是指它的中心区而言,但这不是它最大的控制时期。

第三,又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楚国出现了版图面积最大控制区,地方扩大至五千里的时候。这时候楚国包括东北边到了山东的南部(因为楚国把鲁国给灭了,所以山东的南部一度是楚国的版图),东边到了上海,南边到广东的北部,西南到了桂林,西部到了重庆的涪陵,西北部到了终南山的南边陕南,北边到了河南的中南部。

大家想一想,从五十里到五千里,如果没有筚路蓝缕的精神能做到吗?绝对做不到。

这是今天讲的第一个——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

楚王酓章铜镈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早期公元前年或稍晚

湖北省博物馆藏

人乘龙玉佩

湖北荆州熊家冢M4出土

战国早期长11.8厘米,宽8厘米,厚0.25~0.4厘米

第二,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

大象无形,这是老子的话。老子说,真正有能量的东西不在于形体的大或小,它形体或许很小,小到几乎看不见,小到没有形体,但一旦它爆发出来,足以让你震撼。

“大象无形”通常比喻什么?它比喻有开阔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开放的眼光。楚人有没有这种胸襟和眼光?历史上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楚王曾亲赠一把弓箭给一位楚国将军,他却不慎把弓玩丢了,按楚国律法,王赠的宝物若弄丢是大不敬,要杀头。但楚王没这样惩罚,而是说了八个字——“楚人失弓,楚人得弓”。

楚王认为,弓箭是楚国的弓箭,楚国的弓箭我给你了,你丢在楚国的版图上,那么得这把弓箭的仍是楚国子民。只要这把弓箭仍在楚国子民手中,还罚你干嘛?这是楚王的“家国情怀”。

有人觉得楚王很了不起,把这个故事讲给孔子听。孔子听了之后莞尔一笑,他说楚王也算有气魄,但是在我看来不够,我要是楚王,我砍掉两个字。砍掉哪两个字?砍掉两个“楚”字,变成“人失弓,人得弓。”

为什么孔子要砍掉两个楚字?孔子说,不要老想到自己国家,你应该想到国家之外还有国家,想到更多的国家,用现在话说想着全世界。

当时没有世界这个概念,当时的世界叫天下,所以孔子这种境界归纳成四个字叫“天下眼光”。“天下眼光”高于楚王的“家国情怀”,孔子看起来看得更远一些。

不过,又有人觉得孔子了不起,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子听。

老子跟孔子大致同时,可能年长十几岁。老子听后又微微一笑,老子说:孔子有一点气魄,在我看来不够,我要是孔子,我再砍掉两个字,砍掉哪俩字?砍掉两个“人”字,变“失弓,得弓”。

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总是痛苦,就是因为只想到人自身,根本没有想到客观世界。如果人把注意力放到客观世界上,人就会减少很多痛苦,这是其一;第二,弓箭玩丢了,它肯定会在地球上,大不了在宇宙上。那么既然丢掉了,你就让它丢掉,捡起来干嘛?丢掉它,它就在那儿,它也一直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因为物质不灭。

所以,老子又高一筹。如果把老子这种眼光、胸怀又归纳成四个字,它就叫“宇宙意识”。从“楚人失弓、楚人得弓”的家国情怀,到“人失弓、人得弓”的天下眼光,到“失弓、得弓”的宇宙意识,每一次不仅仅是砍掉两个字,完全是一种飞升、飞跃,境界大不一样。

楚国人正是有这种胸襟和眼光做事自然就不一样,不拘小节,大局着眼,把握轻重缓急。这是有大象无形气度的人才能做到。

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

对凤纹漆耳杯

湖北荆州马山M1出土

战国(公元前~前年)

口径纵15.5厘米,横5厘米,高4.5厘米

分裆柱足铜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28出土西周早期通高30厘米,口径13.6厘米暂存于随州博物馆

素纱锦袍

湖北荆州马山M1出土

战国(公元前·前年)

身长厘米,袖厘米

一鸣惊人,这个与“楚庄王”有关,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它比喻一件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惊天动地。比如我们现在的创新意识,楚文化中有没有创新意识呢?研究楚文化的人把楚国的文明成就分成六个方面,三方面是物质文明,三方面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分:青铜铸造、漆器、丝绸;精神文明又分: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屈原、宋玉)、音乐舞蹈。

湖北省博物馆精品展中有个青铜尊盘,如果我们用肉眼看会发现尊盘的口沿上会有一圈花纹。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只是表层,它背后还有一层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花纹,比头发丝还要细。

问题来了,为何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物纹饰能做的比头发丝还细?有人说可能是范模,做一个模,做一个范,然后把浆灌进去。但是我们顶尖级的冶金专家灌了三年做不出来,比真的相去甚远,达不到那个精度,也没那么细。不知道当时楚国人怎么做出来的。

丝织刺绣。现在说丝织品、纺织品最高水平的可能是降落伞。为什么是降落伞?因为降落伞来不得半点假。一旦它跑风漏气的话,那是人命关天。降落伞靠什么?经线和纬线的密度大。论密度,我们看一件文物。年,湖北江陵楚国墓葬出土的衣裙,它的经线和纬线的密度每平方厘米达到根乘88根,超过了降落伞。一般认为,这种密度越大肯定越重,但它不重仅39克,体积也不大。当时考古学家曾形容这件丝织品“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很难想象这么一件衣物在千年前达到的丝绸水准,除此之外,楚国漆器业也很发达。在楚人的墓葬里,随葬品最多的就是漆器。据考古资料显示,建国以来,有千余座楚墓里出土了漆器,其中以湖北、湖南两省居多。现在的荆州博物馆,收藏楚漆器的数量之多,在同行业中可谓全国之最。其中有许多珍品,为国内罕见,如虎座鸟架鼓、彩绘双身双首镇墓兽、彩绘座屏等。楚国的漆器不仅品种和数量繁多,而且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髹漆工艺十分发达,不仅漆色艳丽丰富,而且纹样内容和形式极为繁复。精神文明方面,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老庄创立了道家思想,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文学体裁——骚体,楚国更是首创郡县制,开政治变革的历史先河。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

青铜编钟

“兵辟太岁”戈湖北荆门车桥大坝出土战国(公元前~前年)通长21.9厘米,内长8厘米,宽6.5厘米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最善良的东西是水,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水。

“上善若水”相对的还有一个成语叫“止戈为武”。它们相辅相成,说明追求一种和谐、和平的境界。

”止戈为武“它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发生在楚晋之争。按照惯例,两国交兵之后接下来有三个必选动作。哪三个规定动作呢?第一,双方交换阵亡者的尸体,让他入土为安,这是人道。第二,双方交换战俘;第三,签订盟书。

而这一次楚王正准备跟晋侯签订时,楚国大夫,一个叫潘党的人跳出来说:大王这一次我们就不按规矩出牌了,没必要交换。楚王问:如果不按规矩出牌,不交换阵亡者的尸体,那晋国十万人的尸体怎么处置?潘党说,可以把尸体堆成一座山,然后封上土,立一个碑再刻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某王带楚国军民杀敌多少,如此,可永垂后世。

楚王听后,斥责:你这是个馊主意,亏你想的出来。你知道武力的“武”为何写成左“止”,右“戈”?(甲骨文和金文是有一撇,后来把一撇拿掉了,变成现在一个停止的止,一个弋)就是告诫我们,真正的武力并不是为了挑起更大的武力,是为了停止干戈。换一句话说,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大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实现永久和平。

“上善若水”和“止戈为武”这种和平的理念穿越时空到唐朝时,有两位诗人分别就“止戈为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一个是杜甫,他谈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他这样写:“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说,杀人应该有个限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应有的版图,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制止战争的话,为什么一定选择杀人这种办法?和平不是更好吗?这是杜甫的诗,他完全是受楚人止戈为武这种能量的启发。

唐朝还有另外一位诗人叫李峤,也是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从另一个居安思危的角度也写了一首诗,他说:“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的意思说: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大家都有良好的愿望,都以为所有的人看到的会是一轮明月。如果这样想就太天真了,也许距离我们千里之外的人看到的不是一轮明月,看到的是风雨交加、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血流成河。他的这首诗旨在教育人们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平是我们要争取的,通过流血来换取,但实现和平之后我们要保持和平不要再发生战争。这两首诗一正一反,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居安思危,而这两种角度都受到楚文化正能量的启示。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

流丽灵动的楚国玉器

彩绘龙凤纹漆棺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公元前4世纪末长厘米,宽45厘米,高45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九死未悔”,这是屈原诗里的一句话。屈原在《离骚》中这样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说,我只要想到我的国家和人民,即使让我死上九次我也不会后悔。“虽九死其犹未悔”,若把它浓缩成一个成语叫——九死未悔。它作为楚文化正能量的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一种爱国情怀。那么,楚人是怎么爱国的呢?公元前年,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楚国伤亡惨重,楚昭王在一群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帮助下穿便装突出重围逃了出去。后来,昭王在其他国家帮助下复国,重回楚都。复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谁功劳最大?救了楚昭王那个人。楚王问他姓名时那人回答:大王,我没有姓名。我们家祖祖辈辈屠宰羊子,周围人称呼我们一家人是屠羊子一家人,我们就以此为姓,叫屠羊氏。名叫“说”,屠羊说。楚王又问,你为何会有那么高的武功呢?他回答说:我没有武功。因小时候在娘胎里胎教就是宰羊子,6岁给我老爹打下手,13岁亲自操刀宰羊,到了18岁我可以闭上眼躺在床上,刀甩出去十分钟完成屠宰。对于那些武功高手,在我看来都是一群羊子。我除了宰羊子没有别的特长,羊肯定宰的越多越好。再说吴国军队一脚把我的羊肉摊子踢翻了,我想重返羊肉摊子,楚国就必须复国,楚国要想复国楚王必须不死。所以,大王说得不好听点,我保卫你也就是保卫我的羊肉摊子。这话不中听,但给我们启示。爱国主义教育喜欢说大道理,喜欢非此即彼。其实,更多时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实现了个人价值同时为国增光,为民族也尽了力。就像屠羊说的——“保卫王也就是保卫羊肉摊子。”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人乘龙玉佩

湖北荆州熊家冢M4出土

战国早期长11.8厘米,宽8厘米,厚0.25~0.4厘米

背向双龙玉佩

湖北荆州熊家冢M12出土

战国早期长11.3厘米,宽6.6厘米,厚0.35~0.4厘米

“楚汉之争”后,楚文化的余风留存到了汉代。刘邦、项羽、陈胜、吴广,这些人物都是楚人的后代。

历史上,“刘项之争”刘邦胜项羽败,刘邦当皇帝后却因一件事高兴不起来。

事情是这样,项羽麾下曾有两个重要人物:韩信和季布。大家都知道韩信,季布的名气可能小一些。不过,如果论指挥千军万马季布不如韩信,但论两人的武功单打独斗,韩信不是季布的对手。

季布此人行侠仗义,侠肝义胆,他这个人只要交往过一次,都是终身之交。

汉高祖刘邦不高兴,因为韩信早投诚了他,使他如虎添翼夺取了天下,季布却不见了,突然人间蒸发。刘邦担心,凭季布的武功、人脉、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揭竿而起将又会是一个陈胜、吴广,江山将会不稳。于是,刘邦在臣子的献策下出台了一个“史上最通缉令”,重金悬赏抓季布。

然而,悬赏令贴出去很久却没有一个人举报。

刘邦就把身边的谋士召来问,为什么悬赏这么久没人来举报?是不是已经死了?谋士对刘邦说,民间流行一句话“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宁愿要季布一个承诺,也不要黄金千两。

“季布一诺”,季布的承诺代表着诚信,诚信是无价的,赏金是金钱,金钱再多也是有价。一个无价,一个有价,在无价和有价面前民众选择了无价。

后来,刘邦听后改变了方式,不再全城通缉而是私下暗访做思想工作,最后,季布也确实归顺了朝廷,为老百姓效力。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也因此出现了个成语叫——“一诺千金”。我们后来有很多类似的表述,比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是同样意思表达诚信,说过的话要算数。

这个就是一诺千金,楚文化正能量的一个方面。

总结一下,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楚文化正能量的理解: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筚路蓝缕”、“大象无形”、“一鸣惊人”、“上善若水”、“九死未悔”、“一诺千金”前四个字是楚国人的原话,后面的四字是对楚国人原话的解读。

(本文源自中原国学讲坛第讲,内容有删减)

一个互动

文博河南

开启每周一期

你有什么想听的讲座

留言区给自己打个广告吧

剪辑图文撰写:吃棉花的兔叽校对:NANA、棉兔内容:由文博河南原创出品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篇为原创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须注明文博河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okintake.net/gtydbyssm/10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